四问“XX中学”
——教育强市难道容不下“三水”二字?
投稿
为人民服务于 2024/06/14 14:40:0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63210 阅读
0 评论
76 点赞
11
四问“XX中学”
——教育强市难道容不下“三水”二字?
显示
作为三水人民心中的“最高学府”,三水中学改名为“XX中学”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民间的消息,还是民众的态度,都十足地体现了三水人民的团结与力量!
在这里,作为三中学子、三水民众的一份子,我想试问:难道三水中学需要改名吗?
难道三水中学改名为“XX中学”有利于决定三水学子的前途命运吗?据消息称,有关单位口头决定将保留“三水中学”的名称并冠以副名称“XX中学”。既然“三水中学”的校名得以保留,“XX中学”之名又有何意义?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三水区人民依旧惦记着的“三水中学”却在佛山市乃至广东省被称为“XX中学”,“三水中学”之名意义何在?或许在不远的将来,“XX中学”逐渐成为“二流”甚至“三流”学校,“三水中学”已经“名存实亡”,而这样的沦落想必是对“三水中学”百年名校的亵渎。
三水人民,之所以对更名和市直“不感冒”,实则是对改革意图不清晰而对未来充满疑惑。今天多了一个新名字,明天删了一个旧名字,后天只剩下一个新名字,再过几天,连归属是谁都理不清道不明了。那个曾经承载三水教育强区希望的三水中学何在?那个承载三水学子奋勇拼搏的精神图腾何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三水人,我们惧怕,改革如果前景不清晰,思路不明确,那么百年名校将毁于一旦。一眼望去,“XX中学”片面地注重所谓的“创造与智慧”,无疑抹杀了三水中学推动全面发展的坚定信念与历史脉络。作为一个三水人,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百年学府可能变身“职业中学”。三水教育强区之路经不起如此折腾,三水学子的求学之路同样经不起如此的折腾。
植物的生长不单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支撑起茁壮成长的土壤。三水区的莘莘学子并非惧怕竞争,而是生长的土壤实为匮乏,三水学子从不害怕竞争!但是,在三水中学归于市属的背景下,又如何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土壤以推动三水学子不断“拔高”呢?仅仅凭借三水学子的“野蛮生长”岂能够适应更加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教育土壤与教育水平提升密不可分,而将三水学子的前途命运置于改名这一不确定性之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XX中学”在生源与师资的双重压力下难以持续发展,难以再创“三水中学”的辉煌。
难道三水中学改名为“XX中学”有利于尊重三水人民的人文历史吗?“三水中学”厚植三水区百年历史底蕴,承载着三水人民的精神力量与人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三水中学”之校名,其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属于三水人民的地域文化,成为了三水人奋勇争先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成为了三水区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百年名校,百年铁路,百年海关,作为三水的人文符号。即是三水人的骄傲,也是三水立足于珠三角福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之地的名片。家乡人的认同,校友的认同,海外乡情的认同,大家对三水人文的尊重,都是源于我们自身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如果我不再保护好自己的人文文化,谁还会留恋自己的家乡?“三水中学”的“百年学府”与三水区的“百年铁路”、“百年海关”依旧在三水人民的历史丰碑上熠熠生辉,始终如“航行的灯塔”般指引着无数三水民众归家的方向。
“三水中学”的“金字招牌”是一部属于三水人民沉甸甸的百年奋斗史,承载着无数三水中学学子的奋斗历程,凝聚了无数三水劳动人民的殷切期望。纵观三水中学校史,万千三中学子的思绪流淌于三水中学107年的光辉历程。三水中学创办于1917年,最初成立时称为“三水县立中学”。1922年,孙中山途经三水河口时,向数名三水中学学子发表演讲。新中国成立后,三水县人民政府将设在芦苞镇的私立龙坡中学与三水中学合并,称为“三水县联合中学”。1951年春季,“三水县联合中学”恢复校名为“三水中学”。73年过去,时至今日,“三水中学”之名依旧坚挺地屹立于三水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履创辉煌。三水中学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他们始终是三水中学与三水人民的骄傲。著名鱼类专家李象元是三水中学的首届毕业生,他毕生致力于淡水鱼类科学养殖事业和鱼类胚胎发育程序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同属于具有悠久历史、承载人民希冀的苏州百年老校,苏州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加强苏州市中小学百年老校及校园历史遗存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为推动苏州百年老校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其于2016年开始并于今年成功界遗产。3和苏州百年老校运用,“三水中学”的“金字招牌”早已内化于三水人民的心中,成为三水人民心驰神往的“最高学府”。作为百年老校的三水中学需要进一步推动校名与学校传承与保护,持续发掘“三水中学”的历史“土壤”、进一步激活三水人民的精神支撑与精神力量。
难道三水中学改名为“XX中学”有利于推动三水教育的改革创新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推动教育改革需要以人民为依托,需要以群众基础作为改革的根基,以民意为基础的改革才能具备改革的动力,才能扫除改革的“拦路虎”。“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推动三水教育改革也并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三水中学的更名为“XX中学”并收归市属并非以人民为依托,也并非完全符合三水教育的发展实际。
三水中学作为三水人民心目中的最高学府,首先是属于三水人民,它命运和前途,理应有三水人民来共同决定,那怕再不济,也应该让三水人民参与决定。如果改革得不到三水人民参与和认同,这样的改革有何意义?三水中学作为百年学府,他不是新生婴儿,不可以随意赋予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因为他是历经百年沧桑、百年历练,深深地扎根三水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壤,烙印于每个勇于担当和奋进的三水人民心中。
“XX中学”无疑变动了三水中学的教学定位,对于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三水区教育水平提升实为无益。作为三水人民的精神寄托,三水中学的校名更改需要有充分的民意基础特别是三水人民的精神支持,否则毋庸置疑地会破坏三水人民的精神源泉,甚至影响三水人民的地域感情与人文关怀。同时,改革并非是形式层面的“涂画”,而是需要实质性的变革。推动三水区教育水平发展应该注重内涵建设,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变化。如果相关单位真的想要改变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应该从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通过改名来吸引眼球。“随心所欲”般地将三水中学的校名更改为“XX中学”,难以作用于实际的学校教育改革行动,也难以作用于三水的教育水平发展。
难道三水中学改名为“XX中学”有利于发展全三水区的教育水平吗?诚然,三水中学收归市属将会得到佛山市的部分政策支持与资源调配,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短期的教育发展需求。然而,三水区教育水平与经济实力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将滞缓三水区全面发展进程。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1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30位4,三水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容小觑,为推动佛山市均衡发展赋能。据统计,2023年,三水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540.63亿元,同比增长5.6%。5此外,2023年三水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14亿元,同比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20亿元,增长6.5%。(其中教育增长19.5%)6。如此的经济收支条件,三水区理应具备推动教育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7的进程中,以经济赋能、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是促进建设“学习型强区”、“学习型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8,而三水区的实际教育情况却大相径庭。作为拥有87.80万常住人口9的三水区,公办高中仅有3所,难以匹配持续增长的常住人口、流入人口。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三水区3所公办高中仅招生2590人(其中代表优质学位的三水中学仅招收950人),难以满足6631人的中考应届生的需求。10此外,三水区公办高中录取率仅为39.06%,远低于佛山市46.86%的平均水平,且位于佛山五区最低(禅城区48.6%、顺德区47.24%、南海区44.27%、高明区43.70%)11,佛山市教育水平发展不均逐步显现出“马太效应”12。自三水中学纳入佛山市中考提前批后,950个优质学位不可避免地向佛山市公开,进一步加剧了三水区教育资源的紧张程度。
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是区域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教育发展对于区域综合实力发展具有反作用。在严重匮乏的教育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三水区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发展因素将受其掣肘,为发展势头正强的三水区经济“泼下了一盆冷水”。新时代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4,推动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打造优质教育平台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三水中学作为三水区的优质高中,承载着三水区人民的殷切希望,凝铸着三水区人民的无尽血汗。进一步打造“三水中学”这一百年名校的“金字招牌”,将为推动三水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根本支撑。在作为三水区高中阶段“领头羊”的三水中学带领下,三水区公办高中以三水中学为标杆持续推动优质学位创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促进三水区教育水平提升大有裨益。